怎么才能拿到终身驾照

发布时间:2024-09-06 10:34:01 来源:整理于互联网
这年头,考驾照不容易。历尽千辛万苦拿到驾照后,还得时刻担心被扣,一不小心驾照就会过期作废...其实你的驾照还可以“终身有效”是的。条件一第一步:领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。去驾校报名考驾驶课,通过科目一、科目二、科目三

这年头,考驾照不容易。历尽千辛万苦拿到驾照后,还得时刻担心被扣,一不小心驾照就会过期作废...其实你的驾照还可以“终身有效”是的。

条件一

第一步:领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。去驾校报名考驾驶课,通过科目一、科目二、科目三、科目四后考驾照。

条件二

要求:6年内每个记分周期未记12分。

通过驾照考试后,学生首先申请的C1驾照有效期为6年。6年期满后,他们需要向车管所申请新的驾驶证,才能继续使用。如果6年有效期内每个记分周期没有记12分,驾驶证有效期自动升级为10年。

& gt& gt& gt& gt评分周期是怎样的?

说白了,你的驾照上是有初始领证时间的,比如8月22日,也就是说你的驾照是每年8月22日出清的。也就是说,是当年8月22日至次年8月23日23:59:59的评分周期。

条件三

必要条件:十年有效期内每个评分周期未记录12分。

当你在拿到第一张执照后的六年有效期内没有得到12分,那么,恭喜你,你已经取得了一半的成功。接下来,如果你在换证后的10年有效期内,没有在每个记分周期内获得12分,那么此时,你已经获得了“终生驾驶证”了!

每个人对车距的理解

“慢一点,不要离前面的车太近”,估计在座的很多朋友都被这句话“训斥”过,原因很简单,就是担心跟前面的车追尾。追尾大多发生在高峰时段,尤其是在路口或岔口附近。对于乡镇道路,或者是视野比较开阔的路段,发生的概率不是很高。

当然,经验也告诉我们,当你和前面的车保持很长的距离时,两边的车很可能会在你前面插队,这样你和前面的车之间的距离就会立刻缩短。尤其糟糕的是,堵车的突然刹车让我们在后车厢措手不及。

所以大多数小伙伴“怕掉队”,跟着前面的车走。原因是为了避免被插队。当然,这也是造成追尾的直接原因。那么如何定义驾驶中所谓的“安全距离”呢?

如何判断安全距离

交管部门解释:当机动车时速为60公里时,车与车之间的距离应在60米以上;当车速为每小时80公里时,行驶距离超过80米,以此类推。一些汽车制造商也认为,随着车辆的老化和车轮的磨损,制动距离会相应延长。当时车速为60公里时,车辆之间的距离至少为80米;当速度为80公里时,至少有100米的距离。

但车主认为,如果车速与前方车辆的距离为60米甚至100米,那么在实际情况中难免会频繁卡死,追尾的几率会大大增加。显然,将车辆视为相对静止的物体,以车辆的速度来确定距离,忽视驾驶员的反应时间,在实际应用中是不科学的。

根据研究,根据路况的复杂程度,驾驶员对前方路况从感知到反应的反应时间在0.5秒到4秒不等,通常为2.5秒。因此,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交通安全主管部门都联合推出了“两秒码”的标准,这意味着无论你在什么路况下行驶,包括高速行驶还是堵车,与你前面的车保持至少2秒的时间差都是比较合适的。业主非常同意这个说法。

包括英国汽车协会在内的权威机构也发现,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司机也无法用肉眼准确判断车与车之间的距离,所以我们经常在高速公路上看到距离确认板。相反,开车时有很多方法可以准确读取时间,从而保持车与车之间的距离。

怎么才能保持距离?

至此,车主已经和大家分析了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,并介绍了保持安全距离的“两秒法则”。接下来,车主告诉你如何保持车距,避免事故发生。

首先,“两秒规则”要求朋友控制好自己的车速,让两车间隔时间保持在两秒以上。有很多具体的计时方法。比如你可以在前车经过一个标志(电线杆)后冥想两次,同时让你的车经过同一个标志。

当然,在执行代码之前,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直接在我们前面的车后面行驶,最好与我们前面的车错开一定的距离,向左或向右。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观察前车的行驶状态,也是为了看到前车的情况,从而给出预警。

一些配备了ACC自适应巡航功能、自动驾驶等智能电子系统的车型,也可以帮助驾驶员保持安全距离,从而避免追尾。该功能是在车辆行驶的同时,利用安装在车辆前方的距离传感器连续扫描车辆前方的道路,同时利用车轮速度传感器采集速度信号。当与前方车辆距离过小时,ACC控制单元可以通过与防抱死制动系统和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协调,适当制动车轮,降低发动机的输出功率,使自身车辆与前方车辆保持安全距离。

虽然很明显车距过近是造成事故的罪祸首,也知道用“两秒规则”等方法保持车距,但车主想说的是,道路安全的核心其实在于驾驶员。所以,各位小伙伴一定要小心谨慎,集中注意力,遵守交通规则,保持车距,安全驾驶!

声明: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发送邮件联系删除。
来源:整理于互联网
收起
导航
返回
顶部